💙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零知识证明数字身份的隐私困境与多元化解决方案
零知识证明数字身份的多重困境
在数字身份系统中应用零知识证明技术来保护隐私已成为一种主流做法。各类基于零知识证明的数字身份项目正在开发出用户友好的软件包,让用户无需透露身份细节就能证明自己持有有效身份。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验证并通过零知识证明保障隐私的World ID用户数量近期已突破1000万。某些政府数字身份项目也开始运用零知识证明技术。
表面上看,基于零知识证明的数字身份被广泛采用似乎是去中心化加速(d/acc)理念的一大胜利。它能在不牺牲隐私的前提下,保护我们的社交媒体、投票系统及各类互联网服务免受女巫攻击和机器人操纵。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身份是否仍存在风险?本文将阐述以下观点:
零知识证明包装的身份如何运作?
想象你通过扫描眼球获得了World ID,或用手机的NFC读取护照获得了基于零知识证明护照的身份。在你的手机上有一个秘密值s。在链上全球注册表中有一个公开哈希值H(s)。登录应用时,你会生成一个特定于该应用的用户ID,即H(s, app_name),并通过零知识证明来验证:这个ID与注册表中某个公开哈希值源自同一个秘密值s。因此,每个公开哈希值针对每个应用只能生成一个ID,但绝不会泄露某一应用专属ID与哪个公开哈希值相对应。
实际上,设计可能会更复杂一些。在World ID中,应用专属ID其实是包含应用ID与会话ID的哈希值,因此同一应用程序内的不同操作也可以相互解除关联。基于零知识证明护照的设计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构建。
零知识证明本身无法实现匿名性
假设一个零知识证明身份平台完全按预期运行,严格复现上述所有逻辑,甚至已找到方法能在不依赖中心化机构的前提下为非技术用户长期保护其私密信息。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做一个贴合现实的假设:应用程序不会主动配合隐私保护,它们会秉持"实用主义"原则,所采用的设计方案虽打着"最大化用户便利性"的旗号,实则似乎总会偏向自身的政治与商业利益。
在这样的场景中,社交媒体应用不会采用频繁轮换会话密钥等复杂设计,而是为每位用户分配唯一的应用专属ID,且由于身份系统遵循"一人一身份"规则,用户只能拥有一个账户。现实世界中,匿名性的实现通常需要多个账户:一个用于"常规身份",其他则用于各类匿名身份。因此,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实际能获得的匿名性很可能低于当前水平。如此一来,即便是经零知识证明包装的"一人一身份"系统,也可能让我们逐渐走向一个所有活动都必须依附于单一公开身份的世界。在风险日益加剧的时代,剥夺人们通过匿名性保护自身的选择权,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零知识证明本身无法保护你免受胁迫
即便你不公开自己的秘密值s,没人能看到你各账户之间的公开关联,但如果有人强制你公开呢?政府可能会强制要求透露其秘密值,以便查看其所有活动。这并非空谈:某些国家已开始要求签证申请人公开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此外,雇主也能轻易将透露完整公开资料设为雇佣条件。甚至,个别应用在技术层面也可能要求用户透露其在其他应用上的身份,才允许注册使用。
同样,在这些情况下,零知识证明属性的价值荡然无存,但"一人一账户"这一新属性的弊端却依然存在。
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设计优化来降低胁迫风险:例如,采用多方计算机制生成每个应用专属ID,让用户与服务方共同参与其中。这样一来,若没有应用运营方的参与,用户便无法证明自己在该应用中的专属ID。这会增加逼迫他人透露完整身份的难度,但无法彻底消除这种可能性,而且这类方案还存在其他弊端,比如要求应用开发者必须是实时活跃的实体,而非像被动的链上智能合约那样。
零知识证明本身无法解决非隐私类风险
所有身份形式都存在边缘案例:
这些边缘案例在试图维持"一人一身份"属性的系统中危害最大,且它们与隐私毫无关联。因此,零知识证明对此无能为力。
依靠"财富证明"防范女巫攻击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身份体系
在纯粹的密码朋克群体中,一个常见的替代方案是:完全依赖"财富证明"来防范女巫攻击,而非构建任何形式的身份系统。通过让每个账户产生一定成本,就能阻止有人轻易创建大量账号。这种做法在互联网上早有先例,例如某些论坛就要求注册账户支付一次性费用,若账号被封禁,这笔费用将不予退还。
理论上,甚至可以让支付具备条件性:注册账户时,你只需质押一笔资金,仅在账号被封禁这种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损失这笔资金。从理论上讲,这能大幅提高攻击成本。
这种方案在许多场景中效果显著,但在某些类型的场景中却完全行不通。我将重点讨论两类场景,暂且称之为"类全民基本收入场景"和"类治理场景"。
类全民基本收入场景中对身份的需求
所谓"类全民基本收入场景",指的是需要向极广泛用户群体发放一定数量资产或服务,且不考虑其支付能力的场景。某些项目正是系统性地践行这一点:任何拥有特定身份的人,都能定期获得少量的代币。许多代币空投也以更非正式的方式实现类似目标,试图让至少一部分代币落到尽可能多的用户手中。
这类"小型全民基本收入"能切实解决的问题是:让人们获得足够数量的加密货币,以完成一些基础的链上交易和在线购买。具体可能包括:
若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采用,这一问题便不复存在。但在加密货币尚未普及的当下,这可能是人们获取链上非金融应用及相关在线商品服务的唯一途径,否则他们可能完全无法接触到这些资源。
此外,还有另一种方式能实现类似效果,即"全民基本服务":为每个拥有身份的人提供在特定应用内发送有限数量免费交易的权限。这种方式可能更符合激励机制,且资本效率更高,因为每个受益于这种采用的应用程序都可以这样做,而无需为非用户付费;不过,这也伴随着一定的取舍,即普适性会降低。但即便如此,这里依然需要一套身份解决方案,以防止系统遭受垃圾信息攻击,同时避免产生排他性,这种排他性源于要求用户通过某种支付方式付费,而这类支付方式可能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
最后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类别是"全民基本保证金"。身份的功能之一是提供一个可用于追责的标的,而无需用户质押与激励规模相当的资金。这也有助于实现一个目标:降低参与门槛对个人资本量的依赖。
类治理场景中对身份的需求
试想一个投票系统:若用户A的资源是用户B的10倍,那么其投票权也会是B的10倍。但从经济角度看,每单位投票权给A带来的收益,是给B带来的10倍。因此,总体而言,A的投票对自身的益处,是B的投票对自身益处的100倍。正因如此,我们会发现A会投入多得多的精力参与投票、研究如何投票才能最大化自身目标,甚至可能会战略性地操纵算法。这也是代币投票机制中"巨鲸"能产生过度影响的根本原因。
更具普遍性且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治理系统不应将"一人掌控10万美元"与"1000人共持10万美元"赋予同等权重。后者代表着1000个独立个体,因此会包含更丰富的有价值信息,而非小体量信息的高度重复。来自1000人的信号也往往更"温和",因为不同个体的意见往往会相互抵消。
这一点既适用于正式的投票系统,也适用于"非正式投票系统",例如人们通过公开发声参与文化演进的能力。
这表明,类治理系统不会真正满足于"不论资金来源,同等规模的资金束都一视同仁"的做法。系统其实需要了解这些资金束的内部协调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若你认同我对上述两类场景的描述框架,那么从技术层面而言,对"一人一票"这种明确规则的需求就不复存在了。
在这两种场景中,身份依然非常有用,但对其遵循"一人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