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Gate Travel 旅行分享官召集令】
廣場家人們注意啦!Gate Travel 已經上線~ 機票+酒店一站式預訂,還能用加密貨幣直接付款 💸
所以說,你的錢包和你的旅行夢終於可以談戀愛了 😎 💕
現在廣場開啓 #GateTravel旅行分享官# 活動,邀你來秀旅行靈感 & 使用體驗!💡
🌴 參與方式:
1️⃣ 在【廣場】帶話題 #Gate Travel 旅行分享官# 發帖
2️⃣ 你可以:
你最想用 Gate Travel 去的目的地(私藏小島 or 網紅打卡點都行)
講講用 Gate Travel 訂票/訂酒店的奇妙體驗
放放省錢/使用攻略,讓大家省到笑出聲
或者直接寫一篇輕鬆的 Gate Travel 旅行小故事
📦 獎勵安排,走起:
🏆 優秀分享官(1 名):Gate 旅行露營套裝
🎖️ 熱門分享官(3 名):Gate 旅行速乾套裝
🎉 幸運參與獎(5 名):Gate 國際米蘭旅行小夜燈
*海外用戶 旅行露營套裝 以 $100 合約體驗券,旅行速乾套裝 以 $50 合約體驗券折算,國際米蘭旅行小夜燈以 $30合約體驗券折算。
📌 優質內容將有機會得到官方帳號轉發翻牌提升社區曝光!
📌 帖文將綜合互動量、內容豐富度和創意評分。禁止小號刷貼,原創分享更容易脫穎而出!
🕒 8月20 18:00 - 8月28日 24:00 UTC+
InfoFi 的悖論:一場集體自欺
在當下的 InfoFi 賽道裏,幾乎所有平台都在做同一件事:
用算法去檢測、去限制,判斷一篇文章到底是不是 AI 寫的。
他們把這當作“秩序的防火牆”,相信只要守住這一關,就能保護所謂的“人類獨特性”。
但問題是,這樣的努力,本質上是一場集體自欺。
1. 限制機制,本身就是一種訓練機制
算法檢測看似是約束,但實際上是對 AI 的反向教育。
平台盯着什麼,AI 就學會掩蓋什麼。算法挑剔什麼,AI 就學會僞裝什麼。
當檢測要求更復雜時,AI 的寫作就會更像人。
更自然的語氣,更微妙的情緒,更具人類邏輯的不完美。一次又一次,所謂的“限制”,其實是在幫 AI 完成擬人化的迭代升級。
這就是第一個悖論:
越想限制 AI,就越在加速 AI 的進化。
2. 創作者的被動博弈
在 InfoFi 的邏輯裏,流量和速度決定生存。
如果有人拒絕使用 AI,他在效率上就被淘汰。
而一旦使用 AI,他就必須學會“繞過檢測”。
這意味着,平台設計的限制,反而變成了創作者的必修課。他們不得不學習更精準的提示詞,更懂得如何操控 AI 的文風,甚至學會模擬人類的邏輯跳躍與情緒波動,讓文章看起來“更人”。
於是出現了第二個悖論:
限制不是讓人類回歸寫作,而是把人類訓練成 AI 馴獸師。
3. 人與 AI 的邊界被消解
當所有創作者都卷進這場博弈,邊界開始模糊:
人類寫作與 AI 寫作,已經無法分開。
“原創”逐漸成爲一種幻象,它既可能是人寫的,也可能是人+AI 協同的混合物。
而算法的存在,不是爲了分清人和 AI,反而加速了這種混合的全面普及。
最終出現了第三個悖論:
所有文章都像人寫的,但其實都是 AI。
4. 平台幻覺與社會幻覺
這就是 InfoFi 生態的集體自欺:
他們相信算法可以保護真實,卻沒意識到算法正在制造虛假的秩序。
這種幻覺,不僅屬於平台,也屬於我們所有身處其中的人。
當我們依賴 AI 去創作、依賴算法去判斷、依賴平台去分配,我們已經共同進入了一個信息幻境:
看似繁榮的創作,背後卻是同一套模型的自我復制。
在這裏,限制已不再是限制,而是一種加速。平台越想守護“人類”,就越把社會推向徹底的 AI 化。
而當這一切發生時,我們甚至不再需要去問:“這篇文章是誰寫的?”
因爲答案是殘酷的:所有文章都像人寫的,但其實,都是 AI。
@KaitoAI @Punk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