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貨幣監管趨嚴:中國"鏈圈"與"幣圈"的分野近期,我國多地金融監管部門相繼發布風險提示,警示公衆警惕以"穩定幣"等名義開展的非法金融活動。雖然穩定幣概念由來已久,但長期以來僅在小範圍內流傳。隨着美國"天才法案"的通過以及某些電商巨頭計劃在香港發行穩定幣的消息傳出,內地民衆開始逐漸了解穩定幣乃至其他虛擬貨幣。在這一背景下,一些自媒體帳號迅速轉型爲web3倡導者,頻繁發布有關穩定幣等虛擬貨幣的內容。在傳統投資渠道有限的情況下,新事物往往更具吸引力。然而,虛擬貨幣領域本就容易滋生不法行爲,一些曾在2017年監管政策出臺後被打擊的資金盤項目開始死灰復燃。這自然引起了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然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內地監管部門對虛擬貨幣的警惕不僅僅源於其可能滋生的違法犯罪活動,更重要的是中國內地缺乏虛擬貨幣生存的土壤。簡而言之,在內地,發展區塊鏈技術是被鼓勵的,但發展虛擬貨幣則是不被允許的。各地金融監管部門的表態也反映了這一態度。深圳市相關部門雖然提到"以穩定幣爲代表的數字貨幣受到市場廣泛關注",但重點在於提示市場中存在一些不法機構以"金融創新"或"數字資產"爲噱頭進行非法集資。浙江省的表述則更爲謹慎,將穩定幣等僅視爲一個"概念",暗示其不符合國內金融政策。這種態度與虛擬貨幣在中國內地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深圳和杭州作爲國內web3創業最活躍的兩個城市,自然也面臨着更多涉及虛擬貨幣的違法行爲。其他地方如蘇州、北京、甘肅、重慶、寧夏等地也紛紛發布類似通知,劍指以穩定幣名義進行的非法集資活動。這種監管態勢讓人不禁想起2017年和2021年兩次重大監管政策出臺時的緊張氛圍。事實上,自2021年9月15日以來,中國內地對虛擬貨幣的強監管政策一直未曾改變。盡管近期比特幣和以太坊價格大漲,引發諸多猜測,但從法律實踐角度來看,中國內地司法機關和金融監管部門對虛擬貨幣的態度依然嚴格。早在2013年,隨着央行等部門發布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內地加密領域就分化出了"鏈圈"和"幣圈"兩條發展路徑。"鏈圈"主張重點發展區塊鏈技術,尤其是聯盟鏈和公鏈,參與者多爲技術背景的程序員;"幣圈"則涵蓋了與虛擬貨幣相關的各類業務,包括投資、發行、交易等,門檻相對較低。2021年9月15日,中國內地明確將幣圈業務定性爲非法金融活動,徹底結束了鏈圈與幣圈的爭論。此後,發展區塊鏈技術在中國仍然受到鼓勵,但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則被嚴格禁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沒有明確禁止個人投資虛擬貨幣,但法律不承認其效力,也不提供相關法律保護。從中國強中心化的社會治理模式來看,"要區塊鏈,不要虛擬幣"的政策取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從技術角度來說,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代幣激勵策略。沒有虛擬貨幣的區塊鏈,就如同失去水源的綠洲,難以持續發展。面對這一現實,真正致力於web3建設的從業者可能不得不考慮海外發展的道路。
監管收緊 中國區塊鏈與虛擬貨幣發展再次分道揚鑣
虛擬貨幣監管趨嚴:中國"鏈圈"與"幣圈"的分野
近期,我國多地金融監管部門相繼發布風險提示,警示公衆警惕以"穩定幣"等名義開展的非法金融活動。雖然穩定幣概念由來已久,但長期以來僅在小範圍內流傳。隨着美國"天才法案"的通過以及某些電商巨頭計劃在香港發行穩定幣的消息傳出,內地民衆開始逐漸了解穩定幣乃至其他虛擬貨幣。
在這一背景下,一些自媒體帳號迅速轉型爲web3倡導者,頻繁發布有關穩定幣等虛擬貨幣的內容。在傳統投資渠道有限的情況下,新事物往往更具吸引力。然而,虛擬貨幣領域本就容易滋生不法行爲,一些曾在2017年監管政策出臺後被打擊的資金盤項目開始死灰復燃。這自然引起了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然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內地監管部門對虛擬貨幣的警惕不僅僅源於其可能滋生的違法犯罪活動,更重要的是中國內地缺乏虛擬貨幣生存的土壤。簡而言之,在內地,發展區塊鏈技術是被鼓勵的,但發展虛擬貨幣則是不被允許的。
各地金融監管部門的表態也反映了這一態度。深圳市相關部門雖然提到"以穩定幣爲代表的數字貨幣受到市場廣泛關注",但重點在於提示市場中存在一些不法機構以"金融創新"或"數字資產"爲噱頭進行非法集資。浙江省的表述則更爲謹慎,將穩定幣等僅視爲一個"概念",暗示其不符合國內金融政策。
這種態度與虛擬貨幣在中國內地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深圳和杭州作爲國內web3創業最活躍的兩個城市,自然也面臨着更多涉及虛擬貨幣的違法行爲。其他地方如蘇州、北京、甘肅、重慶、寧夏等地也紛紛發布類似通知,劍指以穩定幣名義進行的非法集資活動。
這種監管態勢讓人不禁想起2017年和2021年兩次重大監管政策出臺時的緊張氛圍。事實上,自2021年9月15日以來,中國內地對虛擬貨幣的強監管政策一直未曾改變。盡管近期比特幣和以太坊價格大漲,引發諸多猜測,但從法律實踐角度來看,中國內地司法機關和金融監管部門對虛擬貨幣的態度依然嚴格。
早在2013年,隨着央行等部門發布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內地加密領域就分化出了"鏈圈"和"幣圈"兩條發展路徑。"鏈圈"主張重點發展區塊鏈技術,尤其是聯盟鏈和公鏈,參與者多爲技術背景的程序員;"幣圈"則涵蓋了與虛擬貨幣相關的各類業務,包括投資、發行、交易等,門檻相對較低。
2021年9月15日,中國內地明確將幣圈業務定性爲非法金融活動,徹底結束了鏈圈與幣圈的爭論。此後,發展區塊鏈技術在中國仍然受到鼓勵,但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則被嚴格禁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沒有明確禁止個人投資虛擬貨幣,但法律不承認其效力,也不提供相關法律保護。
從中國強中心化的社會治理模式來看,"要區塊鏈,不要虛擬幣"的政策取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從技術角度來說,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代幣激勵策略。沒有虛擬貨幣的區塊鏈,就如同失去水源的綠洲,難以持續發展。面對這一現實,真正致力於web3建設的從業者可能不得不考慮海外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