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握住日元貶值轉變的關鍵是“過於強勁的美國經濟”結束 | 吉田恆的匯率日報 | Moneyクリ Monex證券的投資信息和有用的財經媒體

2023年以後日元貶值無法用結構性貶值論解釋

美元/日元在2022年大幅上升,超過150日元。在2022年,日本的貿易和服務收支赤字擴大到歷史最高水平(見圖表1)。這種急劇的日元貶值引發了對“結構性日元貶值”理論的關注,認爲這是由於貿易和服務赤字的急劇擴大所象徵的日本經濟衰退所致。

【圖表1】貿易・服務收支與美元/日元(2000年~) ! 出所:由瑞士信貸公司數據制作的Monex證券 然而,貿易和服務赤字在2023年以後急劇縮小。與此相對,美元走強和日元貶值在2023年以後繼續保持在150日元以上的波動,2024年一度達到了161日元。從以上來看,貿易和服務赤字縮小的同時,美元走強和日元貶值持續,導致日元貶值超出150日元的歷史性原因,很可能無法用貿易和服務赤字擴大所象徵的日本經濟衰退的“結構性日元貶值”理論來解釋。

投機性日元賣出擴大所推動的絕對大幅利差日元劣勢=2024年

在2023年,能夠解釋貿易和服務赤字縮小背景下美元漲和日元貶值的原因是日美利差(美元優勢、日元劣勢)的擴大。日美利差自2022年以來由於歷史性通貨膨脹的到來而急劇擴大,從而能夠解釋150日元以上的歷史性日元貶值(見圖表2)。

【圖表2】美元/日元和日美利差(2022年~) ! [](http://img-cdn.gateio.im/social/moments-cdfaec0e1fd726d1fbda23f9c87abe10019283746574839201 出所:由馬奈克斯證券制作的Refinitiv公司數據 以上所述,到了2023年,自1990年以來,超過150日元的歷史性日元貶值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歷史性通貨膨脹的到來導致的利差日元劣位急劇擴大。然而,進入2024年,即使日美利差正在縮小,美元強勢和日元貶值卻在擴大,一度創下自1986年以來的161日元的紀錄。

2024年中,美元強勢與日元貶值的進一步擴大得到了短期交易的投機者擴大美元買入與日元賣出的正當化(見圖表3)。問題在於,盡管美日利差縮小,爲何投機者仍然擴大了美元買入與日元賣出。這是因爲,即使利差縮小,絕對上美元的優勢與日元的劣勢依然很大,美元買入與日元賣出仍然處於有利的局面,不是嗎?

【圖表3】美元/日元與CFTC統計的投機者的日元頭寸(2022年1月~) ! [])http://img-cdn.gateio.im/social/moments-519396752b3924c074b98c6072e72127( 出所:根據Refinitiv數據由Monex證券制作

大幅的利差導致日元貶值的「過於強勁的美國經濟」結束了

以上所述,日元貶值長期化的主要原因在於絕對且大幅的利差日元劣位的持續。那麼,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可以說,日本的利率上升相對緩慢,而2023年以後的美國經濟持續復蘇,導致美國利率的下降影響有限,因此這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參見圖表4)。

【圖表4】日美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2022年1月~) ! [])http://img-cdn.gateio.im/social/moments-e2c39e127da97779ad1fb2797108205f019283746574839201 出處:從Refinitiv公司數據由Monex證券制作 這樣的美國經濟復蘇,在川普政府時期會繼續還是會變化。這正是考慮美元/日元走向時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川普總統的政策,即“美國優先”的反國際合作立場,曾讓人擔心會加劇美國經濟的惡化。然而,至今爲止,結果卻與此相反,就業增長和股市漲都超出了預期。

然而,隨着8月1日公布的美國就業數據,出現了就業增長是“錯誤”的可能性。究竟這些是否真的是“錯誤”,並且這是否意味着“比預期更強的美國經濟”的結束。這將導致美國利率進一步下降,從而可能改變日元在大幅利差下的明顯賣出優勢。這將成爲考慮美元/日元未來走勢時最重要的主題。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