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專屬 #WXTM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 MinoTari (WXTM),總獎池 70,000 枚 WXTM 等你贏!
🎯 關於 MinoTari (WXTM)
Tari 是一個以數字資產爲核心的區塊鏈協議,由 Rust 構建,致力於爲創作者提供設計全新數字體驗的平台。
通過 Tari,數字稀缺資產(如收藏品、遊戲資產等)將成爲創作者拓展商業價值的新方式。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7日 17:00 - 8月12日 24:00(UTC+8)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WXTM 或相關活動(充值 / 交易 / CandyDrop)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形式不限(觀點分析、教程分享、圖文創意等)
添加標籤: #WXTM创作大赛# 和 #WXTM#
附本人活動截圖(如充值記錄、交易頁面或 CandyDrop 報名圖)
🏆 獎勵設置(共計 70,000 枚 WXTM):
一等獎(1名):20,000 枚 WXTM
二等獎(3名):10,000 枚 WXTM
三等獎(10名):2,000 枚 WXTM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主題相關、邏輯清晰、有深度)
用戶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附帶參與截圖者優先
📄 活動說明: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和小號刷量行爲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
以太坊主網上線 10 週年:從「世界計算機」到 Web3 核心的未竟之路
2025 年,以太坊邁入主網上線 10 週年。從 2015 年 7 月 30 日創世區塊的誕生,到成為全球第二大區塊鏈網絡,以太坊不僅推動了區塊鏈技術的邊界,更深刻影響了金融、藝術、治理等多個領域。在這 10 年間,它率先引入智能合約,引爆 ICO、DeFi 與 NFT 等浪潮,同時也直面擴容瓶頸、高昂 Gas 費與安全事件等挑戰。科技革新與理想主義交織,它已改變世界,卻仍未抵達終點。本文將從技術演進、生態擴張、核心人物等多個面向,回顧以太坊走過的非凡 10 年,並思考它尚未實現的理想與未來走向。
一、智慧合約之路:十年科技迭代與生態擴張軌跡
以太坊誕生於對比特幣(BTC)功能限制的不滿足。2015 年主線上線後,以太坊以其圖靈完整的智慧合約平台迅速吸引了全球開發者,成為區塊鏈史上第一個真正可建構複雜應用的生態系統。其技術架構雖初步,但開創性地定義了「智能合約」與「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的運作範式。
2017 年,以太坊平台上掀起的首次代幣發行(ICO)熱潮,標誌著其應用能力首次在全球引發資本與開發者的關注。但這階段,也揭露以太坊在可擴展性與安全性上的限制,例如合約漏洞(如 The DAO 事件)與網路擁塞問題。
隨後,以太坊技術路線開啟迭代,先後引入了 Byzantium、Constantinople 等多次硬分叉升級,持續優化 Gas 計費、安全性與開發體驗。而真正意義上的技術轉型,則始於「Ethereum 2.0」路線圖的推出。2022 年完成的合併(The Merge)實現了從工作量證明(PoW)到權益證明(PoS)的平穩遷移,極大降低了能耗,同時為後續的分片(sharding)和數據可用性優化鋪平了道路。
同時,為解決高昂的交易費用和壅塞難題,Layer 2 擴容技術逐漸成熟。Optimistic Rollup 與 ZK Rollup 等方案逐步落地,推動了 Arbitrum、Optimism、zkSync 等生態的興起,形成「以太坊主鍊為結算層,Layer 2 承載用戶操作」的技術格局。
這些技術演進反過來也不斷推動生態繁榮。DeFi 的興起——以 Uniswap 的自動做市機制、MakerDAO 的去中心化穩定幣、Aave 的無許可藉貸為代表——徹底改變了金融服務的組織方式。而 NFT 的爆發,則讓以太坊第一次真正觸達了一般大眾,從藝術品到數位身分、再到鏈上游戲,鏈上資產的表達力被極大釋放。
今天,以太坊不僅擁有最多開發者和 dApp 數量,也構成了 Web3 最核心的基礎設施,支撐著從社交、治理到資料隱私的多樣化實驗。
二、幕後英雄與思想火花:以太坊的靈魂人物
以太坊的成功,離不開一批關鍵人物的智慧與堅持,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無疑是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在早期,Vitalik 設想以太坊不僅僅是一個數位貨幣平台,而是一個支援圖靈完備智能合約的「世界電腦」,允許開發者在去信任的環境下自由構建各種去中心化應用(dApp)。隨著計畫的推進,Vitalik 的哲學也不斷演進。他強調「去中心化並非絕對目標,而是一種權衡」,指出過度去中心化可能導致效率低下,而過度集中又會帶來安全和信任風險。為此,他支援逐步實現可擴展性的技術路線,如分片(sharding)和 Layer 2 擴容方案,旨在在保障去中心化的同時提升網路吞吐量和用戶體驗。
此外,Vitalik 非常關注協議的可升級性與治理機制,推動以太坊透過 EIP(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制度實現社區共識與迭代創新。他也積極參與加密經濟學的探索,並關注激勵機制如何影響網路安全與參與者行為。他提出了「以太坊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的願景,希望透過透明、公開、無許可的協議設計,建構一個真正公平、抗審查的數位世界。
除了 Vitalik,Joseph Lubin 身為以太坊基金會的共同創辦人及 Consensys 的創辦者,致力於推動以太坊生態的產業化與商業落地,幫助區塊鏈技術走向主流應用。他推動的專案涵蓋企業解決方案、基礎設施開發和開發者工具建設,大大豐富了以太坊的生態層次。
Gavin Wood 則在早期建構了以太坊的技術底座,設計了 EVM 虛擬機,並提出了 Polkadot 跨鏈生態的概念,推動了多鏈協作的未來視野。
三、未竟的理想與現實的摩擦:以太坊的開放式命題
儘管以太坊在過去十年引領了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的革命,其「世界電腦」的宏大願景仍未徹底實現。最核心的挑戰依舊是擴容困境:儘管以太坊已從 PoW 過渡到 PoS,並推動了 Layer 2 擴展方案的廣泛部署,但主鏈每秒處理的交易依舊有限,且 Rollup 等擴容方案在用戶體驗、資金安全性、跨鏈通信等方面仍不夠成熟,使用門檻較高相對成熟。
此外,去中心化與效率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始終存在。以太坊致力於建構開放、自組織的基礎設施,但網路治理、節點分佈、質押機制和開發主導權等方面,仍不斷面臨中心化傾向的批評。例如,大量質押 ETH 集中於少數節點營運商,造成了潛在的「治理寡頭化」風險。
在交易執行層,以太坊也未能完全擺脫「公平性」問題。最大可提取價值(MEV)的存在意味著礦工或驗證者可以透過重排交易順序牟利,損害普通用戶的利益,這種鏈上套利機制在 DeFi 生態中尤其嚴重。此外,面對全球監管壓力,一些節點業者開始對部分交易進行審查,引發社區對「審查抗性」能力的擔憂。
儘管以太坊在技術路線圖中不斷推進分片(sharding)和資料可用性擴展,但其生態結構複雜、治理協作成本高,也讓它面臨新興鏈的挑戰:索拉納(Solana)以高性能吸引開發者;Celestia 專注模組化架構;EigenLayer 則探索重用以太坊信任機制的新模型。
結語:
10 年時光,以太坊從一紙白皮書走向建構起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應用平台,改變了區塊鏈的技術路徑,也重塑了數位金融、數位藝術與數位治理的邊界。但以太坊的理想仍是一道未完待解的命題。未來的競爭不僅是算力與吞吐量的比拼,更是理念、社群、信任結構與實際應用落地能力的全面較量。以太坊的故事仍未結束,下一個 10 年但願能看見更美好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