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民事與刑事界限的法律解析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的法律界限:民事糾紛與刑事詐騙的區分
自2021年頒布的相關通知以來,中國內地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形成了一個共識:不禁止公民投資虛擬貨幣及其衍生品,但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爲不受法律保護,風險需自擔。由於虛擬貨幣不被認定爲法定貨幣,因此不應在市場上作爲貨幣流通。這導致了法院在處理虛擬貨幣相關糾紛時面臨立案困難的問題。
然而,司法機關對主流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認同度正在提高。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極端情況,即純粹的虛擬貨幣投資糾紛被誤認爲刑事案件。因此,明確區分"民事糾紛"和"刑事犯罪"的界限變得尤爲重要。本文將通過一個具體案例深入分析這一問題。
案件概述
在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份公開判決中(案號:(2024)粵06刑終300號),案情大致如下:
2022年5月至6月期間,被告人葉某某虛構投資項目,承諾高額回報,誘使多名被害人投資共計250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50萬元等值的USDT。然而,葉某某將大部分資金用於個人消費和償還債務。最終因無力償還,被害人報案。
法院審理後認定葉某某構成詐騙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1年。上訴後,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被告及其辯護律師提出以下主要觀點:
然而,這些觀點未被法院採納。
民事糾紛與刑事詐騙的區別標準
區分民事糾紛和刑事詐騙的關鍵在於行爲人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行爲。本案中,法院認定葉某某構成詐騙罪的主要依據包括: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足以證明被告人具有詐騙行爲。然而,在實踐中,單一因素可能不足以認定詐騙罪,除非被告能提供證據證明確實進行了真實投資。
虛擬貨幣作爲詐騙對象的法律認定
在本案中,法院認可了價值50萬元的USDT作爲詐騙對象。盡管辯護律師質疑無法證明被告收到了這筆虛擬貨幣,但法院根據微信聊天記錄和被告自認等證據,認定了這一事實。
法院指出,虛擬貨幣具有可管理性、可轉移性和價值性,可以成爲詐騙罪的犯罪對象。這一認定對虛擬貨幣相關案件的處理具有重要影響。
投資損失與詐騙的區別
需要明確的是,並非所有投資損失都構成詐騙。判斷是否構成詐騙罪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這些因素的綜合考量有助於區分正常的投資風險和刑事詐騙行爲。
結語
虛擬貨幣投資領域風險與機遇並存,投資者需提高警惕,避免落入法律陷阱。從司法實踐來看,虛擬貨幣相關糾紛呈現出民事和刑事交織的復雜趨勢。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應謹慎對待高風險承諾,增強風險意識。一旦遭受損失,也要理性評估維權途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法律程序。
雖然虛擬世界無形,但法律標準不容模糊。只有在規範的框架下發展,才能實現技術進步與法治保障的平衡。